张光照,男,汉族,1996年6月生,河南省信阳市人,电子工程学院2015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班学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安徽省第十二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二等奖等多个获国家级和省级比赛奖项,连续三年获校级奖学金。2019年研究生考试中,考取河海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研究生。
由于专访的需要,在正式接触前我就拿到了张光照学长的简介,他的资料让我不禁感叹:“这就是理想中的大学生啊!”且不说各种获奖记录、各种证书、各种实践经历在一张狭小的A4之上排得满满当当,单是他四年来名列前茅的专业成绩,就足以让许多同龄人羡慕!我知道,我即将面对的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大神”!
与张光照学长约见的地方是学校内的一间奶茶店,和平日的情景不同,毕业季的小店里坐着的都是三五成群、正在忙着毕业设计的学长学姐们。当我为此时的叨扰向他表示歉意时,张光照微笑着说:“没事儿,上周回到学校把它完成了。”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毕业设计!到底是深藏不漏的“大神”,还是临时抱佛脚的“学渣”?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的交谈在他自信的言语中开始了。
三年历练:没有人天生就是高手
或许是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人认为考研就是死记硬背——只要知识点背好,答题技巧用好就行。对此,张光照直言不讳地说:“实验室待的时间不长,理论公式再熟悉也没啥用。”他解释道,工科生的考研除了基本科学理论扎实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实际操作经验,如果没有长期动手的经历,笔下也不可能交出令人满意的考研答卷。
如今作为研究生考试的“过来人”,张光照回首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最感激的就是在电子创新协设计协会度过的三年科研时光。原来,院系出于培养人才的需要,对于电子创新设计协会十分重视,拨给专门的实验场地和实验经费为热爱科研的学生创造环境,近几年来,从这个协会走出了很多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的优秀团队和个人。如果说张光照是一颗种子,那么在很大程度上,电子创新科技协会便是他成长的土壤。
“刚开始接触只是觉得那些仪器和设备很‘高大上’,让人心里痒痒地想去操作,可没想到这一痒就是三年。”张光照笑道,在协会的日子其实就是在实验室的日子,很多人觉得实验室是冷冰冰的,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有满满的归属感。三年中,张光照只要有时间就往实验室钻,专业课上有听不懂的理论怎么办?没事,去实验室验证一下就能明白;老师提出的课题该怎么实施呢?没事,去实验室走一遍流程就能基本掌握;对于同学提出的问题解答不清楚怎么办?没事,带他去实验室现场操作即可……每个周末,张光照都会在实验室里学习,在这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便捷的地方,张光照获益良多,“在实验室里想问题是事半功倍的,只要我看到实验室中的一切,哪怕有难题不能攻克,内心也会十分安稳,不会浮躁。”据他说,有时候一些难题整晚都不能攻克,于是就在实验室的桌子上趴一晚上,灵感往往在第二天一早就进入了脑海里,他称之为“科学中的神秘力量”。其实张光照明白,哪里有什么“神秘力量”,不过是勤奋思考的结果。
一次次的理论验证,一点点的设想实施,一场场的失败重来,张光照从一个当初对实验室充满新鲜感的菜鸟学弟,成长为后来熟练掌握各种实验器械的学霸学长;从一个跟着老师和学长们“打杂”的新手,历练成后来省级、国家级项目团队的负责人,在砥砺自我的道路上,张光照的脚步坚实地向前迈进。
而作为协会的“三朝元老”,张光照反倒有些遗憾地说:“每年协会面向大一新生招人的时候,报名的都有四五百,但到了后来都只剩下了十几个。”去年,张光照因准备考研离开协会时,协会内2015级的会员连张光照在内只有十五人,可愿意留下并且踏实钻研了三年的都是精英!也正是这十五人几年来为学校扛回了省级、国家级众多赛事的奖杯!张光照也正是在三年的历练中完成了他的蜕变,他说,以前很羡慕那些在考研中几个月逆袭便能上名校的,但总觉得他们还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而如今谈起这些,张光照的话更像是自我描述:“没有人是天生的高手,那些最后能够一鸣惊人的,都必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纵情歌唱过!”
检验自我:每一次比赛都是对努力的答复
2017年上半年,张光照还是大二,但此时他已在带领团队参加全国智能汽车竞赛。作为张光照参加的第一次全国性赛事,同时也是他第一次以负责人的身份参赛,张光照对这次比赛印象深刻。
“当时专业课比较多,大二正是专业课集中的时候,准备比赛的那段日子,每天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张光照拿出了他当时的时间表,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每天的日程,其中不乏“11:40-11;45,到实验室”“12:30-12:35,吃饭”“23:55-0:00,工作安排”这样简略而精确的记录。课上学习,课下科研,张光照坦言,那段时间是处于超负荷的状态,有时候呆呆地看着实验室运转的机器,觉得自己也像机器一般周而复始地工作,然而,时间的紧迫不容许他有更多的遐想,机器一停,立马就要记录数据,反复验证,差缺补漏。与一些理化实验仍有区别,工科的实验更多的像是在蒙着眼睛铺路,有时一个小小的细节失误,就会达不到预期效果,一旦进入检查环节,就意味着手头的工作停止,对照方案对每一管电路、每一串代码、每一组数据进行地毯式排查,比赛的时间不允许他们有犯错的机会,只能投入十二万分的精力,确保一次成功!由于任务繁重,张光照和他的团队忙到夜里一两点钟已是常事,早晨来不及洗漱用餐就跑到教室开始理论学习,这个在旁人听起来就觉得心疼的“往事”,却让张光照的嘴角轻轻上扬,他打趣地说:“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啊。哈哈!”在超负荷的状态下久了,超负荷“待机”也就成了常态,凭借团队“拼命三郎”的干劲和严谨精钻的态度,张光照首次出征便捧回了省赛二等奖的奖杯!
实验室的日子在机器的运转声中一天天过去,2017年下半年,刚刚步入大三的张光照接到了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通知。相对于第一次参加国赛,张光照多了不少自信,可这次比赛的难度却大大提升,对于团队的考验也加倍了。这场比赛和其他赛事不同,电子设计大赛对学生短期科研攻关能力和创造力的要求很高,参赛作品的设计、制作、安装、调试、包括运输,都需要在四天三夜内完成。“第一天上午接到比赛的题目我们就傻了眼,不是因为我们没想法,而是因为我们少了材料。”张光照说,实验的设计和软件制造需要大量的消耗性材料,而这些材料是要根据公布的赛题进行准备,当时由于实验的特殊性,需要的耗材不能短时间采购充足,继续做?产品效果无法保证,放弃比赛?不能打消团队的热情。正在此左右为难的时候,张光照敲定了方案:从深圳采购耗材,用快递空运过来,大家把实验数据反复推敲验证,考虑好可能有的突发情况,只等耗材一到,便马上实施。
由于采购及时,第二天下午耗材就运到了实验室,大赛设计得以照常推进。筹备比赛的几个日夜,张光照和他的团队可谓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实验用水不合格怎么办?再净化!运输车车门太小怎么办?先拆再装!张光照说,即使克服了重重困难使软硬件按规定运行,可到了比赛时候还是有可能因为现场环境、设备、具体操作、损耗等等的原因达不到效果,既然是比赛,便不仅仅是要把团队理念付诸实际,还需要顺利地展现给大家看,一套套风险备案、一次次推翻重来、一回回临阵决断,张光照的能力一点点得到锻炼和加强,相较于众多的奖项荣誉,这样的经历对于张光照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每一次比赛其实都是对自己前期努力的答复。”张光照说,他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论是在大学里学习什么专业,都要有意识地去参加一些较高水平的比赛,“玉不琢,不成器”,学会锤炼自己才能有进步。
智慧备战:我的计划总是周全一点儿
张光照的考研想法并不是一时冲动、心血来潮,用他谦虚而自信的话来形容:“其实我四年就做了一件事——考研。”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在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教室里了解知识、在实验室里感悟知识、在比赛中应用知识,渐渐地他意识到,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当实际操作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注定也是走不长的,对于未来,他希望但不仅仅是希望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因为这不足以满足他对于专业的热爱,作为工科生,选择攻读学术型研究生并不占多数,但对于张光照这样希望通过提升理论水平增强自身技能的,他选择的无疑是最佳途径。
正式投入考研之战是在大三的下学期,这也是经过许多考研人验证过最适合的时间节点,但与其他人不同,张光照并不是我们想象中“悬梁刺股”地努力,相反,他的考研备战显得轻松自然。“考研时我也是去图书馆学习,可我从没有早上五点多出去占位子的经历,都是七点多起来,吃了早饭再随便找个角落坐下。”在张光照看来,考研备战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十分重要,与其在图书馆里强打精神、昏昏沉沉地学习,不如好好在宿舍里睡一天,因此考研的几个月反而是他大学生涯里睡眠质量最好的。如果不是知道他前几年的经历,恐怕我会认为他的考研佳绩只是因为聪明和运气,但怎么能把寻常人的经历来类比眼前这么一位学霸呢?
在精力分配上,由于张光照的专业基础已经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得到了长期的夯实,于是他将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数学上,各类模拟试卷、各种数学资料、历年真题,张光照有条不紊地消化掌握,他不会在擅长的领域多花时间,但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提高成绩的机会。“虽说考研的日子没有那么艰苦,但是我却是专心致志的。”这是张光照一贯的做事风格,干一样专一样,绝不三心二意。其实在张光照备考期间,学校有不少赛事团队都想邀请他的加入,而有着丰富参赛经验和突出的专业能力的他,想要获奖也不是难事,并且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可张光照通通拒绝了,“你对一件事情专心,它便也不忍心负你,想反,当你失去了这份真诚,也就不能指望它的馈赠。”这多少带着些禅意的言语,伴着张光照睿智的眼神,听来很是享受。
面试中,张光照和一些考生一起在考点待考,他不时听到周围考生的嘟囔:“今年数学题目变化太大,估计要凉。”“老师要是问一些操作的内容怎么办,这个我可没背过啊。”“这专业课不行,复试调剂要换专业课怎么办?”……张光照听着倒是越发有自信了:数学是花了大精力投入的,答题状态还好,出差错的可能性不大;三年的实验室生活也不至于让他面临语塞的尴尬;至于万一要进行调剂,面临专业课不同的问题,张光照早已做好了准备——在考研期间,他将复试要求的两门专业课精研之后,把四年来专业相关的课程也都复习了多遍!平常多注重夯实专业基础,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再通过考前一个阶段的精心准备,在考场上便能游刃有余。这是智慧者未雨绸缪的做法,同时也是能力者精益求精的追求。
采访手记:记得采访时他说自己大学生涯的三个暑假都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度过的,当我给他推荐一些暑期必去景点时,他笑着说:“留到后来吧,这几个月还要工作呢!”原来,他已找好了实习的科研企业,将在那里进行暑期锻炼。这让我很是敬佩,考研不是终点,考上也并不预示着人生的完美,这个朴实的道理在张光照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厚积薄发,亦是水到渠成,生命永远不会亏待任何一个砥砺自我、踏实向前的追梦人!(文/张梁 图/受访者提供 审/陈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