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委学生工作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实“五育并举”,服务学校“两个建成”目标任务,坚持学生中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推动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根铸魂,着力构建新时代思政育人新格局
构建“1338”思政工作体系,“三全育人”持续深化。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强思政队伍、教师队伍、管理服务三支队伍,抓实新生入学教育、在校学习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三个阶段,打造“党建+班团”引领协同、两个课堂有机融合、智慧思政共建互融、“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学生工作“8+1”联席会议协同联动、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家校社协同共育、实习就业一体融通八大载体,思政育人走深走实。《提升亲和力增强时代感:高校智慧思政育人大格局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提升计划项目16项。
铸魂赋能,学生理想信念持续增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组建优秀辅导员宣讲团深入班级开展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创新形式举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典礼等仪式教育,开展学风建设“321”工程、“优秀毕业生”等系列典型评选,举办“榜样力量青春领航”优秀学子报告会、“成长在基层”优秀毕业学子报告会等,开展“国旗见面礼”“我与国旗合个影”等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家国情怀更加炽热。
守正创新,网络育人效应持续释放。坚持“以思想引领为魂、生活服务为基、教育教学为要、文化娱乐为趣”建设理念,易班·今日校园功能不断优化,网络育人实效更加凸显。持续优化平台载体,在全国率先开展易班与今日校园互融共建(共建模式被国内160余所、安徽省内41所高校复制推广),覆盖师生校内学习生活全场景,日均活跃度2万次以上,构建网络育人新空间。完善队伍建设体系,实行校易班发展中心、院级工作站、班级交流群三级联动、有效互补的网络思政布网模式,实现自上而下全覆盖的梯队管理,构建网络育人新体系。丰富内容供给,打造6类14个网络思政品牌活动,开展月度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易师说、情暖研途、“六个一”云打卡等育人品牌,构建网络育人新生态。学校连续多年荣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易班共建高校”“优秀易班共建案例”等奖项30余项。
启智引航,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持续优化。健全完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细化学风培育措施,坚持“以制度正学风、以管理育学风、以榜样树学风、以活动促学风”,构建“教育、约束、帮扶、激励、预警”“五位一体”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春秋学期学风建设月活动,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常态开展“早鸟行动”“学霸笔记”、宿舍文化节等活动,实施学生素养提升“六个一”工程,营造“乐学尚能”良好氛围。近年来,学风持续向好,优良学风创建的针对性、实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乐学尚能”氛围不断形成,学科与技能竞赛参与率和获奖率、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提升。
以生为本,聚力夯实学生成长发展之基
突出“六心融合”,护航学生阳光成长。一是纳入“心”规划,做好心理健康“掌舵人”。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个体/家庭”五层结构联动工作队伍,设置班级心理委员,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心理育人格局。二是改革“心”课程,做好心理建设“引路人”。推进“理论教学—翻转课堂—实践体验”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三是组建“心”队伍,做好心灵培育“工程师”。建设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咨询指导能力水平。四是丰富“心”活动,做好心理活动“组织员”。“五育融合”赋能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大讲堂、最美笑容征集、户外素质拓展等活动,多形式多层次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服务需求。五是突出“心”联动,做好心理咨询“疗愈师”。优化家校医社协同机制,强化家校共育,做好跟踪服务及支持性辅导。六是构建“心”体系,当好学生成长“护航员”。健全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加强前端管理与动态监测,做到全员普查、重点筛查、辅导约访、动态跟踪、干预反馈。学校荣获心理健康“双十佳”先进集体、优秀案例等称号。
立足“五个聚焦”,提升资助育人实效。一是聚焦“助”困解忧,育人有温度。完善多元化、分层次、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发挥教育扶困托举之力。近三年,累计发放资助资金1.5亿元,资助55134人次,重点保障人群100%全资助。二是聚焦“联”动协作,育人有力度。健全班级、学院、评审委员会、领导小组四级奖助学金评审工作机制,多部门协同联动,提高困难学生校园适应、生活服务、经济支持和成长发展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打通资助育人最后一公里。三是聚焦“智”慧认定,育人有精度。依托“智慧资助”应用,打破传统模式下困难生认定容易一刀切、均等化局面,推动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近三年,隐形资助1736人次,发放补助99.04万元。四是聚焦“新”质引领,育人有深度。探索构建“春夏秋冬知我心”资助育人体系,坚持四年四季全贯穿、资助服务不断线、育人活动常态化,真心真爱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志智”双增。五是聚焦“育”才立德,育人有广度。聚焦学生个性化心理和发展性需求,开展“乘风计划”,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提升育人效果。2名学生荣登《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6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名毕业生入选安徽省“资助圆梦皖美未来”优秀典型案例。学校荣获“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案例典型”,学生资助“百千万”走访、勤工助学工作获评安徽省资助育人典型案例。《诸侯快讯ok1122登录入口:十年资助走访,家校育人促振兴》在学习强国刊载报道。
致力“筑梦、圆梦”,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筑梦启航,加强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形成“一把手”负责,就业指导中心统筹,工作专班主抓,职能部门联动,二级学院人人参与的全员工作矩阵。创建“指南针”就业创业指导名师工作室,选派教师参加校外就业创业师资培训;组建“就业大使”学生团队,引导学生全流程参与“促就业攻坚行动”。依托“扬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月、“启航”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月为主要载体,打造就业创业教育品牌化载体,共同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业育人的良好局面。二是圆梦未来,提升学生就业质量。聚焦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积极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树立“成长在基层立志攀高峰”就业目标,服务高质量发展。每年举办“成长在基层”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开展就业典型事迹采编活动,设立基层就业奖学金,多措并举架起基层就业连心桥。近年来,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学校就业工作质量稳步提升。45名毕业生通过西部基层招录项目建功立业,216名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投身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就业人数位居全省前列。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均保持在90%以上,留皖率超过70%,环巢湖就业近50%。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提升,征兵连续超额完成,考取公务员、教师编制、国有大型企业等高质量就业超过20%。近三年,获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1项、教学赛道铜奖1项,学校连续多年获优秀组织奖。1名学生获全国首届“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校培养“就业大使”典型经验被《中国教育报》《安徽教育信息》等媒体刊载,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安徽省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案例,并推荐至教育部参评。学校荣获2023年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突出单位激励表彰。
凝心聚力,倾力做优全方位管理服务保障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能力提升保障学生工作扎实有效。一是强化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以专业化发展、科学化管理和业务能力提升需求为导向,完善分层次、多形式辅导员培训体系,持续推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开展辅导员“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培育工作,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系列培训,邀请全国模范教师路丙辉、全国最美辅导员杨建等校内外专家作专题报告30余场,选派辅导员参加线上线下各类业务能力培训500余人次;举办辅导员发展论坛、开展辅导员主题班会公开课、就业指导示范教学课,持续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二是完善激励保障措施,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落实辅导员队伍双线晋升要求,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近三年,1人晋升为副教授,27人晋升为讲师,12人晋升为科级辅导员。1人获安徽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3人在安徽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获二、三等奖。2人获批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1人获批网络名师支持计划,6人获得安徽省高校思政能力提升综合改革项目立项。
强化底线思维,以筑牢防线呵护学生健康成长。构建相关职能部门等部门牵头、学院组织、学工队伍实施、学生骨干配合的多层次、网格化管理体系,设置学生宿舍安全网格员3000余名。定期开展宿舍安全卫生检查和外宿排查,及时发现并排查相关安全隐患。依托大学生思政主题教育、主题班会、主题党日团日等开展安全教育,营造人人讲安全的良好氛围。做好学生假期去向追踪管理,落实假期值班值守。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工作台账,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复学心理评估会等。每月通过学工例会等形式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调度,学院按照“日梳理、周分析、月总结”要求梳理排查安全风险隐患,压紧压实责任,安全防线更加牢固。
凝聚育人合力,以机制创新服务学生成长发展。一是落实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学校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全覆盖联系108个班级,扎实开展“五个一”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构建学生工作“8+1”联席会议机制。坚持“以生为本、服务育人”,做到“信息互通、问题共商、协同共管”,职能部门与学生代表面对面,及时反馈、研究、解决学生在学习、发展、生活、安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会议已召开46次,解决学生反馈问题500余个。三是选聘优秀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配合辅导员做好学业指导、学科竞赛、考研指导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数字赋能,以社区建设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将线下“一站式”与线上“一键式”深度融合,探索“1+2+N”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着力打造1个社区调度中心、2个线上教育管理服务平台,N个多功能线下品牌社区,将学生社区打造成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智慧校园服务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一是结合校园整体规划,统筹线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构建“一总多分”社区空间格局。以大学生活动中心为调度中心,建成青春领航、巢有范、指南针名师工作室、滋兰美育活动中心4个分社区,组建“巢有范”学生党员服务站和“青年之家”学生服务站2个社区服务管理学生组织,打造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环巢湖地区党史名人事迹文化长廊。开展社区读书分享会、“中国结”传承、“职通车”就业创业指导等特色社区活动。二是依托智慧校园建设,优化线上“一键式”学生社区建设。上线奖助申请、心理咨询、学业帮扶、失物招领等60项“一键式”服务应用,实现“一网通办”,满足学生日常需求。面向辅导员和社区管理干部,上线辅导猫、家校互联等12个管理应用。开发“一站式”学生社区预约系统,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培育网络名师工作坊、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精品思政微课程等7大线上社区文化品牌。
志高行远惟日新,业广功崇贵有恒。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学工部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以时不我待的干劲、敢为善成的拼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守正创新,履职尽责,团结协作,乘势而上,推进学生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图/学工部 初审/夏桂林 部门审核/华紫武)